教育孩子是父母的根本
發布時間:2023-02-14 09:40 作者:禮縣融媒 點擊: 【 字體:大 中 小 】
教育孩子是父母的根本?如果你對這個不了解,來看看!
9個最重要的家庭教育觀,父母必看!,下面一起來看看本站小編禮縣融媒給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,希望對您有幫助
教育孩子是父母的根本1
調查顯示,
不少家長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,
多數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養育焦慮。
這9個最重要的家庭教育觀,
家有孩子的,一定要看看。
01
父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責任人
隔代育兒是一個普遍現象,
但需要明確的是,
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必須是父母。
如果父母當了“甩手掌柜”,
可能會為孩子未來的人生留下隱患。
著名育兒專家張思萊也幫女兒帶孩子,
但她事先和女兒說好:
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必須是父母。
父母和孩子親近,
才能培養好的親子關系。
作為姥姥,
她只是來輔助他們。
“我的目的就是為了讓
孩子和自己的爸媽親”。
02
拒絕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
暴力無論以什么形式出現,
對孩子的傷害都是巨大的,
拒絕暴力是家庭教育的底線。
社會暴力的根源,在于家庭。
有研究表明,
在家里遭受暴力特別多的孩子,
社會犯罪率更高。
有犯罪行為的青少年,
他的原生家庭結構,往往都是有問題的。
03
尊重和保護孩子的人格尊嚴
教育孩子的前提,
首先要保護好孩子的尊嚴,
這比糾結對錯更重要。
維護孩子的尊嚴,教育才能達成效果。
作為父母,
不隨意開孩子的玩笑,
不當眾揭孩子的短,
不在公共場所打罵孩子。
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點——
過分謙虛也會傷害孩子的尊嚴。
比如,當著孩子的面和別人聊天:
“我們家孩子不行?!?/p>
“比你家孩子差遠了?!?/p>
這種對話,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,
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。
保護孩子的自尊心,
其實是在保護他的潛在力量。
最高明的教育,
是讓你的孩子知道,你以他為榮。
04
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利
《為何家會傷人》一書中,
記錄了一段對話:
媽媽問女兒:“你要哪種冰淇淋?”
女兒回答:“我想要香草的?!?/p>
“有巧克力的?!?/p>
“不,我要香草的?!?/p>
“我覺得巧克力的更好一點?!?/p>
“不,我就要香草的?!?/p>
“你不應該要香草的。
我知道你喜歡巧克力的東西?!?/p>
“我現在就想吃香草的?!?/p>
“你怎么這么倔,真夠怪的?!?/p>
在這個對話過程中,
媽媽一直試圖否認女兒的感受,
試圖將自己的判斷強加在女兒頭上。
她這樣做,無疑是在告訴女兒,
你的想法是錯的,你得聽我的。
她對女兒的真實感受視而不見。
如果什么都替孩子做選擇,
孩子就無法找到自己的價值。
05
心理撫養,比物質撫養更重要
相比于只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生活,
有效陪伴、促膝交流等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。
李玫瑾教授提出,
人的幼年需要心理撫養。
對孩子的心理撫養,
包括情感、性格、觀念、尊重等,
這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心理基石,
能夠決定孩子一生的品格。
孩子不是突然變“壞”的,
在那之前,
問題已經堆積成了一座冰山。
“我曾經遇到許多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,
他們面對自己養大的孩子時,
突然發現孩子變得‘陌生與可怕’,
曾經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狂暴,
當他們無奈地向我訴說孩子的問題時,
當他們把孩子領到我面前時,
我只有一個感受:為時已晚。
他們已經錯過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間?!?/p>
06
性格決定孩子的命運
成績往往具有一葉障目的效果,
以至于很多家長都有一個誤區:
智力決定命運。
父母只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,
能否考上名牌大學,
很少關注孩子的性格和品格培養。
真正決定命運的,是性格。
李玫瑾教授提出,
孩子的性格訓練最好由父親來完成。
孩子12歲之前,
父親需要承擔起這個責任,
可以培養孩子堅持一項運動,
在運動中進行性格培養。
早年的性格一旦形成,會終身穩定。
等到20歲、30歲,
再想要改變已經很難。
07
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
不要一味用“別人家的孩子”,
來貶低自己的孩子。
無論孩子多大,
最能治愈他們的,
永遠是父母的認可。
心理學家曾奇峰說,父母分三種:
第一種是無論你做什么,他們都批評你;
第二種是無論你做什么,他們都忽視你;
第三種是無論你做什么,他們都鼓勵你。
毫無疑問,
所有的孩子都想要最后一種父母。
優秀的家長,更容易發現孩子的優點。
08
言傳又身教,教子亦教己
很多教育問題,看似出在孩子身上,
但“根”在大人。
家長要學會跟孩子一起成長。
有個爸爸喜歡喝酒,
每天工作之前,
他都會去鎮上的酒館喝一盅。
一天,下著鵝毛大雪,
他和平常一樣哼著小曲向酒館走去。
走著走著,
他總感覺后面有人跟著他,
回頭一看,
原來是自己年幼的兒子。
兒子順著父親的腳印跟了過來,
特別興奮:
“爸爸,這雪多厚呀,
我正踩著你的腳印呢!”
兒子的話讓他心里一震。
他想:
如果我去酒館,
兒子會順著我的腳印走,也會找到酒館。
如果我去其他地方呢?
然后這個父親就改變了路線,
走向了鎮子盡頭的圖書館。
自那以后,
這位父親改掉了喝酒的習慣,
再也沒有去過酒館。
一個好父親不是能賺好多錢,
而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做一個好榜樣。
孩子不聽我們的,他模仿我們。
父母的言傳身教,
永遠是最有力的教育。
09
不要讓孩子替你實現夢想
真正幸福的人生并非千篇一律,
最好的教育,
是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。
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特點,
父母要做的,
是讓檸檬更酸,讓蘋果更甜,
而不是把檸檬變成蘋果。
孩子的全面成長,
離不開健全的家庭教育觀。
請轉發給家人,
讓孩子成長路上少走彎路。
來源:源于中國教育報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若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
教育孩子是父母的根本2
金伯利?布萊恩在《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》一書中說,情感引導就是要通過觀察找出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和心理。
孩子們不乖通常是事出有因的:過度興奮、缺乏約束、尋求關注或者過度疲勞……
在許多情況下,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,但家長未能意識到他們的這些需求,就直接施加了懲罰。
如暫?;顒?、打屁股、訓斥和板起面孔都是懲罰性的消極驅動手段。
采用消極的驅動手段,意味著要孩子受到一些打擊或者教訓,好讓他以后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。
但是懲罰孩子坐在房間的角落里。并不會讓他吸取教訓,因為感情上的折磨,不會帶來任何積極的結果。
盡管如此,家長們還是不斷地讓孩子受到挫折,指望孩子會更聽話。
例如:在兒子兩歲半的時候,有一天早上吃飯的時候,不肯好好吃飯,一口飯包在嘴里,起碼要花5分鐘才吞下去。
剛開始,我在一旁看著,并心平氣和叫他快點兒吃飯。然而,兒子聽完之后,還是無動于衷。
我壓抑不住心中的怒氣,沖著兒子大聲吼道:“你快點給我吃飯,你要是不吃,我就把這個碗給摔了,你也不用吃飯了?!?/p>
說完,我真的把碗朝地上狠狠地摔去,碗摔碎了,飯菜濺得到處都是。
兒子被我這一舉動嚇得哇哇大聲哭起來,而我還在氣頭上,我任憑他一個人坐在凳子上哭泣,也不去安慰她。
我的目的就是想讓他長長記性,下次要乖乖吃飯?,F在想起這件事,才知道那時的自己是多么的愚昧無知。
我一味地通過威脅的手段讓兒子順從我,而不去分析他不好好吃飯的真實原因。
如果是現在,我就不會一心想著讓兒子順從我,而是首先尊重兒子的行為,然后找出他不好好吃飯的原因。
換一種更好的溝通方式,詢問他今天是哪里不舒服嗎?還是今天的飯菜他不喜歡吃呢?
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,孩子就會說出自己內心真實感受。父母再結合孩子的想法,引導鼓勵孩子,孩子就會乖乖聽話。
當我用懲罰的手段,讓兒子好好吃飯,兒子從中學到的道理就是因為害怕媽媽發火而不得不順從。
而當我采用情感引導的方式,先尊重兒子的愿望,再找出他不好好吃飯的原因。通過這種方式才讓兒子領會了要好好吃飯的道理。
你看,同一個問題,我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,效果也是截然相反的。
俗話說:方法不對,努力白費。
因此,無論我們做任何事,方法很重要。
只有當我們給予孩子正確的情感引導,才能真正地讓孩子領會父母想要教給他們的道理。
教育孩子是父母的根本3
原創 竺亞君 開心老爸
老爸寄語
每個家長都可以通過學習培訓,掌握五個教育孩子的黃金法則。只要你在生活中稍加應用,孩子的改變能給你帶來意外的驚喜。你會發現,原來受益的不僅僅是孩子,最大的受益卻是我們的家長!
教育孩子的五個黃金法則第一個是“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”,第二個是“欣賞孩子的與眾不同”。今天我們講一講第三個法則。
在孩子未成年前,管束孩子是父母的責任。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克制能力上不強,因此父母必須負起管教的責任。但這種管束要充滿親情、友情、愛心而理性的,不可把孩子作為私有財產來任意修理擺布,毫不顧及孩子自己的想法和人格。
我愛你,但不喜歡你這樣做
教導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,法制教育融匯在社會生活和家庭教育之中。孩子從小就受到熏陶,心中有一道道德和法制底線,心中有一個原則,知道越界就會犯法,不能為了遷就親人而觸犯法律,讓孩子了解其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。
有時候,成人自己都說不清楚后果和危害,光對孩子橫加指責就無法服人。因此要教育孩子心服口服、動之以情、曉之以理?!拔覑勰?,但我不喜歡你這樣做?!睂酆⒆雍筒幌矚g這種行為區別開來。
讓他感受到,在一個相互關心的親子關系中是沒有懲罰的。管教是因為愛,愛你,所以我要管教你!
管教的結果: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愛,并且讓他懂得規則的重要性。
我愛你,但我心里非常難過
家長必須向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,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的行為是不滿的,說出你里面真實的想法!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,有助于平靜自己的情緒,也有助于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去想問題,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。
孩子犯了錯,讓他自己承受行為的過失或者錯誤造成的后果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修正錯誤的具體方法,指導孩子自己去彌補錯誤。幫助孩子梳理情緒,分析事實。
這樣不但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導致的結果,也能夠讓孩子在承擔后果的過程當中產生悔改的想法,有利于避免再犯同類錯誤。
我愛你,但你必須明白
懲罰和管教的區別最重要的是結果不一樣!管教是一個教育和引導的過程,懲罰會適得其反!
管教里面最大的成分是愛!讓孩子懂得規則!用愛的方式去規范孩子的行為,孩子才能感受到管教是愛的一部分。
懲罰里面沒有愛只有恨!結果讓孩子更加反叛,而且沒有讓孩子了解規則!用懲罰的方式去讓孩子體會規則,孩子感受到的是恨,而不是規則的本身。
例如:孩子將你心愛的杯子打碎了。
懲罰是這樣:
你怎么總是毛手毛腳,知道不知道這是我從新加波帶回的杯子!去去去!中午不要吃飯了!這樣的結果是什么?
孩子的心態是:杯子被無意打碎了!有內疚感。
不要吃飯!杯子打碎的結果是不要吃飯。孩子的內疚感消失了,反叛增加了!
內心深處,打碎杯子用不吃中飯抵消了!因為我不吃飯所以我打破杯子,沒事!
管教是這樣:
孩子,你的手有沒有事?我知道你是不小心的!
孩子心態就會有內疚,對這件事進行補救!你再說: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,下次我們整理的時候要小心些!不要毛手毛腳了!
這樣的結果是什么?結果是讓他懂規則,工作不應該毛手毛腳了!這就是懲罰和管教的區別!
沉默也是一種管教
孩子出現問題,我們要注意一定是就事論事,不要因為今天的一件小事,又把前天沒有解決的事情給翻出來,這樣孩子會非常反感。
我們家長最清楚孩子的弱點在什么地方,假如我們在說話時經常直指孩子的弱點,以諷刺、批評或要挾,這無疑是用最尖銳的武器在不斷刺傷孩子的痛處。孩子內心會很受傷害,因為這個傷害來自于他最親近的人。
在孩子面前要控制語言的數量,事實上,最讓孩子害怕的是你的沉默。
所以,學習用簡短的語言告訴孩子他所犯的錯誤所在或應該注意些什么。你的沉默肯定比繼續說話更有用。記?。河袝r候,沉默也是一種管教!
背下這句古老的猶太諺語:管教你的兒子,他就使你得安息,也必使你心里喜樂。
“開心老爸”一直立志于中國家庭教育的普及。
家庭教育是每一位家長的必修課,是孩子走向卓越的關鍵。
公司創始人竺亞君博士十年來使很多孩子走向卓越。
我們的課程有:
《你是永不退休的班主任》
《解讀孩子的心靈密碼》
我們的產品有:
“開心老爸平板”歡迎加入我們一起學習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