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不妨說怎么辦
發布時間:2023-02-14 09:41 作者:夏天的陳小舒 點擊: 【 字體:大 中 小 】
孩子不妨說怎么辦?如果你對這個不了解,來看看!
讓做錯事孩子真誠地道歉,分四步,下面一起來看看本站小編夏天的陳小舒給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,希望對您有幫助
孩子不妨說怎么辦1
你們有過逼孩子道歉的經歷嗎? 尤其是在眾人面前,仿佛所有人都等著這一聲"對不起",孩子不說我們就不是合格的家長。 以前我經常因為這件事,跟隊友生氣。隊友會很兇地威脅孩子認錯:“說!你錯了沒有?!快說!” 不容辯駁,只接受“我錯了”這一個答案。如果孩子慪氣不愿意低頭,他就越問越火,把自己氣炸 最后認錯和道歉都得到了,但是孩子真的明白自己錯在哪里,大人為什么發大火嗎? 道歉被稱作“人與人之間能進行的,最深刻的互動”。恰如其分地表達歉意,對我們大人都是件有難度的事,對于孩子更難! 教孩子道歉,實際上是孩子帶領孩子感受同理心,理解和包容對方特別好的時機。 犯錯后,站在對方立場上的真誠反省,對自己的行為做彌補,去承擔責任,才是道歉的內核。這些都比一句不情不愿的“我錯了”,重要得多、珍貴得多。 該怎么樣讓孩子真的認識到錯誤,以及如何才是一個“真誠”的道歉呢?我想跟大家聊聊我的看法。 先看看學齡前孩子對于道歉的理解。 研究表明,年僅4歲的孩子就能理解道歉的情感價值了。比如說,道歉可以讓一個愁眉苦臉的人開心起來;犯錯后和別人道歉,可以讓自己更討人喜歡、更友好 道歉能讓孩子更容易寬恕別人的行為。在一項研究中,一群4到7歲的孩子在得到了道歉后,他們認為,對方仍然是友好的,感到懊悔的;而未得到道歉的另一部分孩子,心情普遍更糟糕 另一項研究中,一群6到7歲的孩子辛苦搭建的塔樓模型被撞倒了,“壞人”的道歉并沒有改善他們難過的心情。雖然沒有釋懷,但是得到道歉的孩子會更愿意和撞倒塔樓的“壞人”,分享有吸引力的貼紙。 道歉對孩子有用,但“被迫道歉”也是有用的嗎? 還真有人做過類似的研究。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詢問了一群4到9歲孩子,對于兩種道歉方式的看法。 另一種是,過錯方被大人逼著,不情不愿地道歉,比如“你必須說對不起!” 結果表明,90%的孩子認為第一種——接受提示的、心甘情愿地真誠道歉,會讓被傷害者開心起來。 而只有22%的孩子認為,被大人強迫的、不情不愿地道歉,能改善被傷害者的情緒。 看,即使是大腦皮層還沒發育完全的孩子,他們也不認為“被迫營業”的道歉有多大意義,孩子比我們想象得更加敏銳。 道歉可以迅速填補人際關系的裂痕,但足夠真誠的道歉,才真正有效,這點對于大人和孩子是通用的。 逼孩子認錯的問題在于,可能出現兩種我們不想看到的結果。 #1 孩子把“對不起”當做萬金油。 關于道歉,我想最深入人心的應該是《流星花園》里那句屌屌的臺詞:如果道歉有用的話,還要警察干嘛! 我們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,習慣在孩子做錯事,比如打人后,讓ta馬上道歉,“快說對不起!”,這幾乎是一種條件反射。 而對于孩子,他們真的明白到底發生了什么,自己做錯了什么嗎?還是說,這只是一句場面話? 這種“點到為止”的道歉, 不夠真誠,對犯錯的孩子毫無意義,也不能真正安慰到被欺負的孩子。更讓人難過的是,久而久之,一些孩子變成了犯了錯態度端正,但屢教不改的“熊孩子”。 因為在他們眼里,“對不起”是擋箭牌,打了人、踩別人腳、搶別人東西,只要說聲“對不起”,就能一筆勾銷,平息父母和老師的怒火,所以這些都不是事兒! 因此同樣的事大概率會再次發生,一邊嬉皮笑臉地道歉,一邊犯錯唄,我想大家都遇到過這樣的猴同學吧? 在很多大人的眼里,孩子認錯的“態度”最最最重要。但對于行為不端的孩子,知道自己錯在哪兒,學會負責,對被傷害的人做出力所能及的彌補,才是更加重要的事。 #2 孩子偏不道歉。 另一種情況是,你越逼孩子道歉,孩子越不認錯。很多時候孩子其實知道自己錯了,但覺得面子上過不去,所以和大人、和小伙伴擰巴,偏不道歉。誰低頭,誰就輸了! 原因在于,道歉威脅到了我們的自尊心。 道歉的內核,可以說是受傷害者和道歉者之間,羞恥感和力量感的交換。 大白話就是,道歉的人,需要暫時放下自己的面子,換取對方的諒解。你越尷尬,道歉的“效果”越好。 這種心理,不僅是孩子,在我們大人身上也再常見不過了,俗稱死鴨子嘴硬。比如我們這代人的父母對我們表達歉意時,從來不直說,而是用“快來吃飯了”來別扭地化解尷尬,這已經成了一代人的印記。 當眾道歉的“羞恥感”,讓我們說不出口。而這種不能誠實表達自己感受的習慣,溝通的斷層,會延續到成年,發酵成一個擰巴的大人。就像那句話說的,中國的父母一生在等孩子的感恩,而孩子一直在等父母的道歉。誰也不認輸。 在和重要的人相處時,比起死磕對錯,是不是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,更重要呢 道歉更健康的心理是,出于對傷害了別人的“愧疚感”,真誠地、自然地表達歉意。 有大量的研究表明,當一個人內疚感更多,羞恥感更少時,他們會更愿意為冒犯別人而道歉。 道歉時,你是感到內疚還是羞恥,這種行為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童年的經歷。如果一個小孩,每次老老實實道歉后,還會被父母翻舊賬,叨叨個沒完,從沒寫完作業說到房間太亂,吃飯太慢,起床磨蹭……那么對于孩子而言,道歉就是一件“羞恥”的事,因為會受到更多的責怪和懲罰。 以及,如果孩子在不認為自己做錯事的情況下被迫道歉,同樣伴隨著羞恥感。 從家長的角度,如果我的孩子被傷害,我更希望看到的是,對方家長負責任的態度:家長主動道歉,并耐心第教育孩子,而不是敷衍了事地讓孩子說一句"對不起"。 如果必須當場處理,比如孩子在游樂場打了別的孩子,如果孩子不愿意道歉,這個時候可以先制止孩子的行為,告訴ta這樣絕對是不對的! 先代替孩子道歉,之后帶孩子離開現場,慢慢和孩子溝通。 我讓小酒給姐姐道歉,通常都會花挺長時間,得等他情緒完全平靜下來過后,才有能真正有效溝通,否則什么都反著來。 冷靜下來后,孩子能理解自己做得不對,哪里不對。 道歉,什么時候都不晚,而真誠更可貴。 具體來說,我是這樣做的: #1 先共情,處理情緒。 #2 還原事實,告訴孩子錯在哪兒。 逼孩子道歉時,其實孩子的屈辱感在于,你們和那個“壞小孩”是一伙的!明明是他先搶了我的玩具,我才打他的呀,憑什么要我道歉?啊爸爸媽媽不喜歡我了。 這個時候,一味地逼孩子道歉,其實是站在了ta的對立面,把孩子“推出去”,孤零零地、羞恥地去面對一切。 更直白地說,這其實滿足了我們大人的需求——證明了我是搞得定孩子的!我家孩子是有禮貌的! 但是這些只是大人的一廂情愿,實際對孩子認識錯誤沒有幫助。我們該考慮的是,如何去幫助他,變得更好。 在孩子感到難堪、賭氣時,根本聽不進去道理,我們大人也一樣。所以和ta站在一起,處理情緒是第一步。不用批評,用語言描述剛才的經過,幫孩子說出他的感受,和他共情,先等待孩子平靜下來。 等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了,能聽進去道理了,再引導他還原事實,讓ta明白發生了什么,這件事到底是誰不對,應該怎么做。 肯定情緒:“媽媽知道那個小朋友讓你很心煩,是不是呀?因為他想玩你的玩具,你不想玩具被別人碰壞,對嗎?你最喜歡那個玩具了。媽媽只是想讓你知道,保護好自己的寶貝是應該的……(告訴孩子,情緒沒有好壞) 陳述事實,討論行為:但對別的小朋友大喊大叫,或者打人絕對不可以哦!酒酒記得嗎,上次xx打了你一下,把你打痛了,你哭了好久很久,打人是會痛的對不對? 討論替代方法:要不我們一起為你的玩具找個只有你知道的地方放起來?就算你生那個小朋友的氣,除了打他,想想你還可以怎么做呢?” 提出道歉:剛才看到那個小朋友都哭鼻子啦,他一定很難過,被打痛了吧,我們要不要去和他說對不起呢? 孩子們會在一次次的經歷中學習和成長,去理解規則的邊界,建立同理心。如果孩子暫時還是不愿意道歉,不要強迫,多給他們一些時間,他們會慢慢做得更好的! #3 讓孩子做力所能及地彌補, 并用自己的方式道歉。 你有沒有覺得,對不起在我們生活中更像是一句“場面話”?不夠“實際”? 如果一個人真正認識到了自己行為的負面影響,為冒犯別人而感到后悔,那他一定會去做力所能及地彌補,比如在撞倒別人之后,把散落的文件撿起來;為工作上自己造成的麻煩,請同事吃一頓飯,點一杯咖啡??? 教孩子在犯錯后,去承擔責任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彌補,是道歉非常重要的步驟,只是很多孩子在敷衍地說完對不起之后,道歉就“點到為止”了。 道歉其實可以是多種形式的,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,應該怎么彌補過錯,比如,我們可以分享一個玩具給姐姐?比如買一個新的玩具賠給其他小朋友?如果說不出口,我們做一張道歉卡片給他? 這點其實我們父母那一輩人最有發言權。他們雖然不善于表達感受,但很善于用別的方式補救
,娃也嚇得大哭。
,也會讓玩耍的氛圍更和諧。
。
一種是,被大人提醒道歉后,過錯方心甘情愿地道歉。
?這個道理我希望孩子從小就能感受到。
